在探索自酿葡萄酒的世界中,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种情况:一是酒迷的自娱自乐,二是与“农家乐”、“葡萄沟”相伴而生的地方自酿,三是酒庄提供的个性化自酿服务。严格意义上,第三种情况更应被视为“调配”,而非真正的自酿。本文将聚焦于自己酿酒饮用和酿酒出售这两类活动,探讨其中存在的差异与挑战。
酿酒专用品种与鲜食品种的区别
我们需要了解酿酒专用品种与鲜食品种之间的区别。酿酒专用品种并非人为划分,而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。这类葡萄的果汁糖酸比例以及pH值等特性,更适合酵母的生长,酿造出的酒颜色丰富,风味物质多样。相比之下,鲜食品种果汁的糖分和酸度较低,pH值偏高,酿造出的酒风味淡薄,且更容易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变质。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品种如撒斯拉、玫瑰香和龙眼等,既可用于鲜食也可用于酿酒,但通常只能酿造白葡萄酒,风味较为简单。
自酿葡萄酒面临的困境
目前,自酿葡萄酒在我国面临着一些尴尬的局面。随着国家对食品与卫生要求的提高,从原料到产品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严格控制。葡萄酒企业也不例外,需要进行严格的强制性QS认证,未认证企业产品不得上市。自酿葡萄酒在我国遍地开花,尤其在“农家乐”和度假村中销售的自酿葡萄酒,其合法性备受质疑。如果鼓励这种以销售为主要目的的自酿活动,无异于鼓励街头无证食品摊贩,存在食品安全隐患。
自酿葡萄酒的合法性问题
对于家庭自酿,即自娱自乐的自酿,不存在合法性争议。对于以销售为主要目的的自酿葡萄酒,其合法性值得深思。自酿葡萄酒的生产过程难以监管,产品质量难以保证;若放任自酿葡萄酒市场,将加剧食品安全的压力。如何平衡自酿葡萄酒的合法性与食品安全,成为我国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自酿葡萄酒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,但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,自酿葡萄酒的合法性问题日益凸显。在追求个性化消费的同时,我们应关注自酿葡萄酒的合法性和食品安全,确保消费者能够放心饮用。只有这样,自酿葡萄酒才能在我国健康、有序地发展。